推进数字包容以建设城乡共享的数字未来

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,以5G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和产业持续高速发展,生产要素、社会治理及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。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对于我国农业农村来说尤为重要。它能够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质量、效率、动力变革,并在实现更为长久且可持续增长方面表现出巨大潜能。但同时又会因技术迭代和增长效应差异造成区域、群体间更大的发展鸿沟。因此,为持续释放数字红利并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,就需要推进城乡数字包容建设,消弭横亘于城乡间的数字鸿沟。

一、增强数字包容已成为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必然选择

数字包容是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公平性、均等性与包容性,并消除数字鸿沟的系列措施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发展初期,数字包容的重点是缩小狭义的互联网可接入性与可负担性。当前,伴随数字技术与生产、生活的加速融合,数字包容的内涵愈发复杂,例如,包含了产业数字化协同与数字发展、居民数字技能培育体系建设、政务与公共服务线上化等。

城乡数字包容进一步将目光聚焦于城乡之间,关注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发展进程及发展差距问题。实际上,推动实现城乡数字包容既是数字时代提升城乡经济社会公平性、均等性与包容性的有效手段,又是实现上述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。一方面推动城乡数字包容具有“工具性作用”,即作为一种机制与路径,有助于通过技术方式实现整体福祉改善,消弭城乡发展鸿沟。另一方面城乡数字包容性的实现同时具有“目的性作用”,即不需要其他事物或价值中介来体现价值,其本身就是“消除新型不平等,实现包容性增长”的重要目标。

二、我国网络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建设有效助力数字包容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实施“宽带中国”“普遍服务”“网络扶贫”等行动计划,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固定和移动宽带网络,并以数字化方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。截至2021年12月,行政村、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%,通4G比例超过99%,固定宽带月户均支出资费、单位移动数据流量平均资费分别较2014年下降30%、90%以上,基本实现全国范围内数字接入机会普及。同期,数字技术与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融合不断加速,例如,所有脱贫县县医院均开通了远程医疗服务;城乡范围内中小学(含教学点)带宽达到100M以上的学校比例达到了99.95%,99.5%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,各级各类学校已基本具备网络教学环境。城乡数字包容性得到大幅提升。

三、“应用”是当前阶段推动城乡数字包容的关键内容

基于数字可及性与接入后应用的差异,数字鸿沟被划分为“接入鸿沟”“应用鸿沟”等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城乡数字包容发展研究报告》指出,伴随着我国城乡数字接入机会趋向平等,由城乡经营主体数字化水平、居民数字活动与信息消费质量差异引致的城乡数字应用鸿沟凸显,成为影响城乡数字包容实现的关键问题。具体表现为:

一方面城乡生产经营服务数字化水平方面差距显著。产业数字化方面,工业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在精准生产、病虫害预警、农产品智慧物流等方面的应用依然较为初级;交易线上化方面,电子商务销售商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地区。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数字经济参与广度与深度相对城镇地区仍待改善。总量方面,城乡网民规模差距依然显著。截至2021年12月,我国整体互联网普及率达73.0%,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7.6%。结构方面,多数农村居民在工作学习、线上商业等数字经济活动参与方面均显著落后于城镇居民。

四、全面推动城乡数字包容的前景展望

数字化代表了新的生产力与新的发展方向,将给农业农村带来长期、全面、变革性的影响。为确保能够建设城乡共享的数字未来、推动共享数字红利,需要政产学研协同发力,加速夯实城乡数字包容基础、共谋城乡协同发展路径。

一是多方主体协作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。以农村地区“新基建”与数字化服务作为拓展投资空间的重点领域,加速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,持续弥合城乡数字接入鸿沟。加速农村地区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。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城乡能源、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,提升远程监测、在线运维及数据运筹优化能力,推动农业农村全局、全域、全链的数字化发展。

二是鼓励企业主体深度参与数字乡村建设。一方面引导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在农业生产领域的研发创新与融合应用,加速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端的渗透;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参与乡土社会、乡村治理等数字化建设。积极扩展“下沉业务”投入,在数字乡村的建设中寻求经济利润与社会价值的统一,共建更加适合农村的基层治理数字化、远程教育/医疗、普惠金融等信息服务体系。

三是加快农村居民数字技能培育体系的建设。一方面建设政产学研多方参与的数字技能联盟,构建更具长期性、多元价值导向的课程体系,保障智能终端与学习场所等供给;另一方面推动数字技能教育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的普及,创新“家庭”“社区”培训等学习渠道。开展对公共服务人员的专门数字技能培训,发挥其带头作用。(作者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荣美、高级工程师霍鹏)

转自:新华网